網站二維碼
很多管理者眼睛往往是向外看,一直盯著員工,覺得員工這要提升,那要改進,總感覺員工不盡人意。
其實,很多事情的迎刃而解,需要改變視角,靜心頓悟。
如果換個角度,多審視自己,把員工當做一面鏡子,照照自己,發(fā)現最后需要提升的只是自己!
當下的環(huán)境是最合適的環(huán)境
企業(yè)在市場中,就如同真實的作戰(zhàn)環(huán)境,隨時面臨市場決戰(zhàn),不允許彩排,更不允許做條件假設。
做一些無謂的假設,只會浪費時間,延誤戰(zhàn)機,或為自己達不到目標找借口。
要在現實的狀態(tài)下開展工作,而且認為當下是最合適的環(huán)境,唯有如此,才能積極思考、正面應對。
管理者認為員工隊伍的素質太差時要想一想:如果員工隊伍素質提高到自己想象的水平,他們還會甘心于現有的崗位嗎?自己還能當他的領導嗎?你的能力與價值又如何去體現呢?
現有的環(huán)境,正好是體現自己能力和鍛煉自己的最佳舞臺。
眼中的員工狀態(tài),其實是自己的表象
在成功管理者的眼里,看到和吸引自己的都是別人的努力,別人的負面因素也無暇顧及,感受到的全是他們的努力。
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所以自己感受到他們的狀態(tài),其實就是自己的表象,只是我們看別人容易,讀懂自己難。
我們可以做一個測試,對同一個企業(yè),不同員工的感受和評價肯定不同。這是因為每個員工的狀態(tài)不同,看到的也會不同,相由心生就是如此。
其實,別人就是一面鏡子,照到的全是自己。
我們總喜歡盯著別人找缺點,而很少從內心審視自己,所以只能用反推的方式才能有所感悟。
當我們感覺越來越多的人都看不順眼時,那一定是自己出了問題!
特別不喜歡的,是自己最需要提升的
我們有時會特別不喜歡某人或者特不喜歡某人做的某事,這原因是什么呢?是別人的問題嗎?他的這一點是所有人都反感的嗎?
不見得。既然不是所有的人不喜歡,那為什么自己不喜歡?問題出在哪里呢?
那是因為自己有偏見,或者是自己小題大做,或者是自己的某種“性格缺陷”,從而造成了自己的不喜歡。
如果員工經常跟你對著干,那是說明你人格魅力不夠,或者能力沒有得到其認同,或者自己平時也是對其如此,所以這些都是需要自己提升的方面。
團隊執(zhí)行力差,可能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;員工經常因家事耽誤工作,可能是管理者不夠關懷員工;不能容忍員工評議,可能是自己確實存在某些不足等等。
當我們面對“不喜歡”時,恰恰就是發(fā)現了自己最需要提升的方面。
把員工看成什么,他就是什么
有些管理者習慣給員工貼“強弱”、“敵友”、“勤懶”的標簽,自己怎么判斷,往往最終真的就如所料。
心理學告訴我們:在給某人貼上標簽時,我們的行為和態(tài)度也會對其發(fā)生微妙的變化。
帶著標簽與員工溝通,自己的行為和舉止很容易被對方捕捉到,對方也會同樣為之,從而造成許多弄假成真事實。
對優(yōu)秀的員工常包容和多鼓勵,對能力欠缺的員工喜歡批評和排擠,都是不正確的。
其實,很多標簽都是管理者心里所預判出來的,有些并不代表真實。不然,為什么有的員工換了個工作環(huán)境,就判若兩人呢?
所以,總體上來說,應該相信每個員工都在努力創(chuàng)造一片自己的天地,我們要多鼓勵、多肯定,多給員工貼正能量的標簽。
員工的徹底認同,只有靠感化
不要認為企業(yè)有了規(guī)章制度,就能讓員工徹底地認同和遵守。
表面的服從和內心的認同相差很遠。
制度越來越多,培訓越來越多,員工并不一定買賬,流失率的高低就可以作為參考。相當一部分比例的員工離職與其上司有直接關系。
試想,員工都準備離職了,自己對其還能有什么影響力可言?
員工的徹底認同,關鍵是領導者自己的魅力和專業(yè)技能,自己以身作則,讓員工內心受到觸動,這樣的影響才持久,帶來的執(zhí)行力才會強。
除了有管理制度,管理者還應有適當的感情投入和相當的魅力影響,才能得到員工的認同。
所有面臨的問題,都是自己造成的
有些管理者喜歡怨天尤人,總是羨慕別人天時地利人和,覺得自己身邊的同仁或客戶有意制造難題。
其實每個人身邊的所有環(huán)境都是自己經營的,發(fā)生的事情是好是壞,都與自己的積累有關,不然為什么不發(fā)生在其他人身上呢。
如果進行自我剖析:員工是自己安排的,是不是沒有交代清楚,是否過程中間沒有跟蹤,或許自己對“識人”還需要技能上的提升,等等。
下屬看到領導自我批評了,也會分析他自身的原因,而不會再去想著推諉扯皮。
總之,管理者所遇到的所有問題,都要先從自己找原因,很可能都是自己造成的。
好“果”必定是早前種下的善“因”
俗話說,種豆得豆,種瓜得瓜,事情的發(fā)生必有因果,現在的“果”必定是之前種下的“因”,好果歸于善因。
為什么會遇到很多麻煩事?為什么員工難于管理?管理者要好好反省自己對他種下了什么不好的“因”。
有員工說,我招惹誰了,那么不好的事情落到自己頭上?某某事件真是不公平,諸如此類的言論。因果兌現時間不一,過程有的很漫長,導致很多人不容易相信。
不要認為不公平,因為自己也可能是別人眼中不公平的造就者。
心存僥幸的事件,肯定會暴露
管理者一定要做得正、行得直,不要有自私的行為缺陷,更不要認為自己處于領導崗位,一般員工發(fā)現不了。
人的心理有個弱點,在同樣條件下,往往認為好事會發(fā)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大,不好的事發(fā)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很少,于是就形成了僥幸心理:“哪有那么巧?”
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。
管理者的某些“缺陷”也肯定會讓員工知道。試想, 你自己都不正,怎么可能會讓下屬心服口服?心存僥幸的負能量事件要徹底杜絕。
知易行難,所以更要重視“行”
當前網絡、微信、書店等各種勵志文章、心靈雞湯、“正能量”、技能方法的真是太多了,天天耳濡目染,可我們靜下來想一下,自己的一些不好習慣或工作方式,又進步了多少呢?
大多是該怎么還是怎么,也沒有發(fā)現生活中自己改變了多少,依然“我行我素”。
我們都知道“知易行難”,但關鍵還是要把所“知”,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,而不能工作是一套,說辭又是另一套。
來源:石化行業(yè)走出去聯盟
作者:寧高寧,中化集團董事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