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站二維碼
新冠疫情改變了人們購買食品和雜貨的方式。市場研究尼爾森3月曾撰文表示:“因為對產自有新冠病毒病例國家的產品質量有所擔心,本地產品也許會更快成為經銷商和消費者的必需品。”3個月后,第一財經商業(yè)數據中心(CBNData)聯(lián)合餓了么口碑、中國飯店協(xié)會共同發(fā)布的《新服務驅動下的消費趨勢洞察——2020本地生活行業(yè)報告》顯示,疫情催生了本地生活服務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不過,消費者更熱衷于購買“產自本地”的趨勢在近年來一直存在,疫情只是增強或加速了這一偏好。2019年尼爾森的數據顯示,“本地(local)”一詞在消費者購買食品時已經變得非常重要,但不同消費者對該詞的定義不同,有人認為是只有同城才可以被稱為“產自本地”,也有人認為產自本國的就是“產自本地”。
密歇根大學羅斯商學院教授Batra等學者2000年前后的調研發(fā)現,發(fā)達國家中更注重生活方式的消費者更偏好“產自本地”的品牌,而在新興經濟體中的消費者則更喜愛國際定位的品牌,因為國際品牌代表著高質量、時髦和聲望。但近年來也有學者發(fā)現在印度、中國、俄羅斯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中,國產品牌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。中國近兩年風頭正勁的“國潮”正是這種趨勢的具體表現。
中國消費者究竟如何理解品牌的本土化和國際化?2017年,來自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和邁阿密大學的三位學者通過對420名消費者發(fā)放線上問卷和對12位受訪者進行焦點小組、深度訪談等形式,調查了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和國際品牌的理解。
研究發(fā)現,總體來說,中國消費者認為越能融入本地的國際品牌越具備國際大牌的風范,越具備國際擴張能力的國產品牌越能代表中國。
對國產品牌和國際品牌來說,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尤為重要,因為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不容小覷。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9年的數據顯示,若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,中國在2014年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。2010年至2017年,中國貢獻了31%的全球家庭消費增長額,在汽車、酒類、手機等眾多品類中均為全球第一大市場,消費額約占全球消費總額的30%。
在焦點小組和深度訪談中,受訪者基本達成了一致評價:國際品牌往往是設計和創(chuàng)新的先行者,擁有更多尖端技術和功能,因此價格更高;國產品牌往往模仿全球領先品牌,讓消費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享受類似的功能,因此更具競爭力,有時被認為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。
在討論中,華為與蘋果被認為是在科技領域分別最能代表“中國性(Chineseness)”和“國際性(globalness)”的兩大品牌,但是如果綜合考慮品牌競爭力、行業(yè)聲望、產品質量和實用性等因素,在洗衣液、沐浴液、軟飲料等日常消費品類方面,受訪者很難列舉出能與汰漬、歐萊雅和可口可樂等標志性國際品牌相匹敵的中國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