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(wǎng)站二維碼
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王老吉—幾個朋友一起去擼串,如果其中一個說他怕上火,其他人十有八九都會說:“怕上火?來瓶王老吉撒!”
這里“怕上火”就是那個紅燈,而“想起王老吉”就相當(dāng)于停車。
相反,如果文案沒有定位到場景,說的太寬泛(比如“XX,讓生活更美好”),要想讓消費者幫你做傳播,就相當(dāng)于不管紅燈還是綠燈,都想讓別人停車,這明顯很難辦到。
就連品類過萬的天貓,也知道定位到場景(具體的時間)的重要性。
當(dāng)然,《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(chuàng)意》中田七牙膏的案例,就是更有創(chuàng)意的一種了——它重新創(chuàng)造了一個新場景:拍照本來與牙膏無關(guān),但通過大量的廣告,讓人們學(xué)會一拍照就大喊“田七”來露出自己的牙齒,從而強行讓人們在拍照的時候為田七做了免費的宣傳。
另外,除了廣告語,品牌的名字也可以通過場景化,獲得更多的傳播機會。
比如餓了么—辦公室里一到飯點,就有人會餓,然后他可能就會問旁邊的人:“餓了么?點餐吧!”
還有去哪兒網(wǎng)—人們想出去旅游,但又沒想好去哪兒,也會不由自主問其他人:“去哪兒旅游呢?”
甚至包括公眾號的名字也一樣。
比如李叫獸就做得很好—公號名就叫“李叫獸”,而他的文章中也到處都是“李叫獸認(rèn)為”,“有人問李叫獸”等等,新讀者很容易被吸引到他的公號。
在這方面,我不得不承認(rèn)自己的公號沒有做好—“品牌圈圈”這個名字雖然可以表現(xiàn)主題—與品牌有關(guān),但很難融入文章的場景。
3.源于熟語
要想讓消費者背誦你的文案,另一個好方法是:把熟語(人們常用的固定短語)改造成你的廣告。而常見的熟語有:歌詞,諺語,成語,格言,俗語,詩詞和歇后語等等。
華與華書中的例子是“我愛北京天安門正南五十公里”—把人人都熟悉的歌詞改造成廣告語。類似的還有豐田的“車到山前必有路,有路必有豐田車”,諾亞舟的“書山有路勤為徑,學(xué)海無涯諾亞舟”—把人人都熟悉的俗語改造成廣告語。
把熟語改造成廣告,就相當(dāng)于讓廣告搭上了通往人們心智的順風(fēng)車——不管是記憶成本還是傳播成本都很低。
當(dāng)然,品牌名稱也一樣,比如網(wǎng)易嚴(yán)選的“黑鳳梨”,就源于粵語歌曲《喜歡你》中“喜歡你”的諧音。
需要指出的是:雖然人們不一定因為會說這句“熟語”,就原模原樣地說出你的廣告語或品牌名,但這也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—當(dāng)人們一看到“書山有路勤為徑”,就會想起諾亞舟(老是為諾亞舟做傳播);當(dāng)人們一聽到粵語版的《喜歡你》,就會想起網(wǎng)易嚴(yán)選的黑鳳梨。